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20-04-15 20:26:27
潦滸,柴燒的煙火燃燒了上千年
潦滸,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古稱老虎石、潦滸石,因盤江水沖刷河中巨石發出“喵喵”的叫聲又名貓貓石,是一座有著千年制陶歷史的古村,素有“土陶之鄉”美稱。
[cuàn]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
爨,究竟何意?南唐徐鍇在《說文系傳》中如此解釋;三國時魏人張揖亦在《廣雅》中注釋:爨者,土陶制成的爐灶。
古人燒陶的初衷很簡單,利用大自然中取之不竭的原料:水、火、土,并耐以作息生存,“爨”便是先人智慧的結晶。
潦滸村口的影壁,水泥刻著一個巨大的“爨”字
初到潦滸,你會感覺這個小村與江南大多鄉村并無二致,再往里走,慢慢地熟悉它、品位它,你會發現,原來古人造爨的不僅僅是為了燒火做飯。
潦滸,坐東朝西,依山傍水,蜿蜒生長于南盤江兩岸。宋代開始燒磚制瓦,明代燒制陶器,自此成為小有規模的集鎮,民國建立了現代意義的陶瓷工廠生產瓷器。
潦滸村中有許多傳承數代的制陶工坊
村民自發修建的村史長廊
南盤江兩岸有著豐富的瓷土資源,其中五色土(又名花紅土)、金剛泥、沙泥土、白果青泥,一直是聞名遐邇的“伴手禮”。以缸、碗為代表的潦滸陶瓷產品在明清時期一直是云貴地區的“名優產品”。
https://v.qq.com/x/page/l0524sxpziz.html
村民的院墻上依稀有老瓷片、陶片
潦滸古窯出土的青花瓷碗
燒制陶器,離不開窯。龍窯,是一種南方地區常見的半連續式柴窯,依山而建,用土和磚夯筑成直焰式圓筒形的穹狀隧道,因形如臥龍而得名,是古代中國陶瓷燒造最主要的窯型。
千百年來,制瓷是潦滸的支柱產業。相傳,最興旺時該地有龍窯二十多條,制陶作坊三百余家,從業者數以千計,村民十之八九以此為業,產品銷往云貴各地。
至今村中仍較好地保存著清代以來各時期的龍窯或遺址16處,可使用的達12條,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堪稱活著的龍窯博物館。
潦滸村活著的龍窯
潦滸老手藝人的制陶作坊
細品潦滸陶瓷器,莊重古樸,沉穩的青釉、醬釉中閃透著幽藍。獨特的造型、典雅的色澤、嫻熟的工藝,完整地展示了工匠的藝術智慧。
歷經千年,陶瓷文化并沒有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反而在時間的打磨中更加熠熠生輝,一代代的傳承使之溫暖而有質感。隨意穿行潦滸街巷,只要順著冒著裊裊輕煙尋去,說不定就會發生一段故事。
潦滸的今天:陶藝工作室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今天的潦滸再現文創產業生機,村中現有制瓷企業和個體戶近百家,還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藝術家工作室,并吸引了眾多國外專家、學者前來尋找創作靈感。
正如著名配釉師、美籍華人王俊文先生所期待的:堅持下去,制陶是一項孤獨而美麗的工作,很多時候會感受到只有自己獨自前行,但付出遲早會有回報。一盞一物,手作的無限溫暖,全因傳承與堅持!
潦滸的今天:個人工作室
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她來自民間,來自無數平凡工匠。誰說中國缺乏匠心,請帶著對傳統藝術的摯愛,去窯口城市走走看看...,即便潦滸這樣的小村落,也依然有一群匠人在守護著傳統文化的根。
* 圖文來自《云南畫報》等自媒體,特此鳴謝!
對話框回復“尋窯記”閱讀往期精彩
編輯︱百陶君 微信號︱gfxc2016
文章來源:http://www.menmacho.com/2020/xingyezixun_0415/960.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