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20-05-23 16:40:19
「百人計劃」是百陶會近日構想的一個關于手藝人的板塊,我們將采訪100位陶藝從業者,以圖文形式記錄他們的故事、理念和作品。他們之中有大師,也有民間手藝人,卻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留在了這個行業。百陶君將帶你走進他們的世界。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手藝人,可以在留言區告訴百陶君。
光滑、平整不是泥巴的常態
相反,開裂、皺褶、無序才是
只有尊重、順從泥的個性
你才能得到它的饋贈
by 劉曉陽
劉曉陽 陶瓷從業者
早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設專業
現為景德鎮獨立工作室主理人
云南藝術學院碩士在讀
長期致力于柴燒、鹽燒、蘇打燒燒成技術研究
——“陶瓷從業者”劉曉陽
十三屆美展陶藝展入選作品《穹頂之下》
多練多做,懶是學不好手藝的。
大二時,我在老陶院旁城中村師兄開的一間名叫零七九八的工作室打雜,接著入了伙,跟著師兄制瓷燒窯,因為他要用拉坯機工作,我能練習的時間只有早上七點之前和晚上十點之后。每天三點一線,深夜十一點多帶著一身泥巴回到租住的房子里,硬板床,倒頭就睡,就這樣堅持了兩年。
石榴壺 陶,化妝土
樂天是國外藝術家在中國的一個聚集地,我邊工作邊聽講座、啃外文資料,給藝術家們燒窯時,我看著作品想,他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要表達什么。有點像笑傲江湖里的吸星大法,在樂天我學到了受用一生的東西。謝謝鄭祎老師給我的機會!
劉曉陽在云南華寧的柴燒工作室(2015)
再后來,我去了云南玉溪一個朋友家的陶瓷廠幫忙,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搭柴窯研究柴燒器皿。他家旁邊有一個六角的井,我用到創作中,照著做了一個六邊形的壺,后來改成四邊形的方壺,拉坯后再切面。
小方壺,蘇打燒
我一直接受外界給我的刺激,消化再產出。看了紫砂里的吳涇提梁,還有國外藝術家作品后,我不會刻意記住他們的具體形態,但會記住它打動我的地方,再做東西的時候,我用我會的技法,吸收它打動我的特點。
石榴,是劉曉陽的一對翅膀
如果你沒得選擇,就只能去模仿自然,大自然總不會找你打官司。我的作品基本上是從這上面來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在想,要把果子的時代放一放,做點別的東西。
劉曉陽工作中
花開花落,地面裂痕,墻面的斑駁或浸蝕...,亦或某一時刻不經意間發現的形態,都會在我的腦海里形成印象。之后我可能會在泥巴里發現它,將它保留下來。同時我想,這種形式怎么用在別處,盡可能的道法自然吧!
石榴蓋碗
宋代的衣食住行、城市結構、自然環境已不復存在,你做一個宋式的器皿出來,不叫傳承!傳承應該是人與自然,藝術家與整個社會之間的處理關系。這是老余(余樂恩)跟我說的,藝術家永遠要解決好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提梁壺(《穹頂之下》是其中一把)
手藝人處理自我與自然的關系,應該以日常的、一點一滴的方式。我要解決的是個人當下的審美和實用需求,我是一個人而不是怪物,相信一定會有人和我同頻,這些人能找到我,或者我能遇到他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蒸茶器
以前我特別看重技法,問師兄這個那個(作品)怎么做,我想學,請他拉給我看。現在基本上不需要現成的技法,想做某種肌理,我會在創作過程尋找,發現了把它保留在作品上,坦白講不是我在做,泥巴本身就在那里,是泥巴引導我那樣做,我不過是get到它的某些個性,固定下來了,慢慢地陶藝觀就建立起來了。
花器
有了自己的陶藝觀,你就會尊重泥巴的特性。假設我要拉一個花器,拉到一半,比想象中的要好看,我會立刻停下來,我會琢磨,這個為什么那么好看,或許只是意外,能不能照著這個意外再做兩個。慢慢地你會發現,只要一直在勞動一直在工作,泥巴會源源不斷地給你回饋。
小方壺 巖石肌理
任何技術都不可能速成,陶藝也一樣,企圖通過陶瓷走捷徑不管藝術還是商業,絕對行不通。因為陶瓷這種材料特別倔強,它不會聽你的,當你理解之后,它才裝作聽你的樣子,但其實你已經被它馴服了,只是你不知道。
東北吉林,室外零下十幾度,劉曉陽燒窯的狀態
同樣,也得尊重泥巴,尊重燒陶瓷的窯、做陶瓷的機器...尊重不等于跪舔,而是讓你虔誠地了解他們,這樣你才會從中得到回報。
劉曉陽作品
《陶工錄00:劉曉陽》
https://v.qq.com/x/page/n0970viv3fz.html
學習及工作履歷
編輯︱百陶君 微信號︱gfxc2016
文章來源:http://www.menmacho.com/2020/gsdt_0523/985.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