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20-05-19 17:26:31
“百人計劃”是百陶會近日構想的一個關于手藝人的板塊,我們將采訪100位陶藝從業者,以圖文形式記錄他們的故事、理念和作品。他們之中有大師,也有民間手藝人,卻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留在了這個行業。百陶君將帶你走進他們的世界,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手藝人,可以在留言區告訴百陶君。
、
百人計劃 No.1 張 琨
張琨 博士,陶藝家
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系副主任
山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山西美協陶藝委員會會員
大同吉家窯藝術顧問
造器修身,藝容乃大。“器”有兩種含義,一指器物,二可以形容人才。在很多人眼里,張琨老師正是一位做“大器”的人,也是培養大器的優秀青年老師。
而今,他的大部分時間用在日常教學上,創作反倒成了“業余”。今天,百陶君帶你走進張琨工作室,聽他聊創作和留學背后的故事。
態度是陶藝人的的第一門“必修”語言
從景德鎮到韓國,橫跨六年,此行漫漫,張琨遇到了影響一生的導師,也讓他明白了從事陶藝最重要的品行——態度,對人對生活的持之以恒,對事物認真到極致的態度,也篤定了對陶藝的終身熱愛。態度是陶藝人的第一門必備“語言”。
傳承與創新并不矛盾,現代陶藝要從傳統中汲取營養
疫情期間,張琨老師走一遍家鄉大同附近的古窯口。訪談中,他拿出幾件絞胎瓷、刻花瓷等古瓷標本,介紹了大同地區周邊窯口的產品特點。如大同沒有被宋代統治過,直接經歷了后唐、遼、金、元,加之與高麗王朝交好,因此朝鮮半島的制瓷業深受中國北方窯口影響,紋飾繁復的鑲嵌瓷衍生出了“翡色光華”的高麗青瓷。
可見,陶瓷的產生與地方文化、歷史是密切相關的,作為陶藝愛好者,要懂得發掘傳統陶瓷與現代陶藝之間的聯系,要學會在傳承中探究和創新。
陶藝教育者要有多元的視角和包容的姿態
現代陶藝教育者要有多元的視角和包容的心態來學習其他國家的陶藝理念,這樣才能培養出放之四海皆有用的陶藝人才。創作上,要符合時下的生活理念,要有創新意識,否則很難創造出具有時代感的陶藝作品。
中國高校陶藝教學方式和韓國有什么不同?
“現在差別不是很大,但我們上學的時候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當時在景德鎮上學時沒有陶泥的,要用大缸泥和瓷泥來配,泥的種類也比較少,瓷泥拉坯不太好成型,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拉出來的作品也比較厚,技法也是以景德鎮傳統拉坯和修坯技法為基礎,修坯是干修,連接件是干的時候再處理。到韓國之后,第一次接觸濕坯來粘接和修坯,開始還不太適應,修濕坯的會絆刀。
另外,理念上也不太相同,在景德鎮(學習)受傳統的影響比較大,修坯里外都刮,不留任何手的肌理在上面。在韓國接受比較放松的拉坯形式,可以不修里外、不修底,也可以變形扭曲,或在坯體表面加上一層泥漿或干泥什么的,創作形式比較多樣化。
泥是一種挺神奇的東西,濕的時候很柔軟,干的時候又比較脆比較硬,水分由多到少的變化過程中,是可以有很多創作手法來添加進來的。
中韓陶藝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在韓國你需要從練泥入手,拉坯、修坯、配釉、燒窯到展覽需要自己獨立去完成。景德鎮相對方便一些,很多環節可以借助外力來解決。韓國的教育更能幫助你理解泥、理解器皿、理解作品,更能提升你的創作能力。我留學時開始每天磨釉,從一無所知,到慢慢對各種材料的特性、配制、效果都了然于心。”
漢字是東方文化的根基,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根。漢字是由形、音、意三個部分組成的,可以用語言符號來表達多種意義,同時可以具有獨特的造型美、視覺美和象征性。
吉書系列蘊意深厚,用不同字體的美、福、吉、喜等吉祥文字反映漢字之美,表達了現代人渴求幸福喜樂的心愿,是有治愈作用的。仔細觀察他的作品,會發現上面點綴了很多藥丸,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想通過作品治愈充滿欲望和壓力的現代人的愿望。
過去,中國和韓國的祖先用到了多種形式的祈福方式。張琨從中找到靈感,將傳統陶瓷材料的化妝土和現代五方色放在一起,完成了景德鎮特有的高溫還原白瓷。從技法和材料中體現出作者細膩的內心世界,更加明確、溫暖地傳達出他想對觀者表達的信息。
——李伶美 ???(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大學 教授)
創作,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保留人為痕跡更真實。
邊示范拉制大件,張琨老師邊氣定神閑地介紹拉坯要領:拉大件時,拉坯機的穩定性非常重要;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根據器物大小,可以分兩部分拉制;整個重心要放在坯體上面;要循序漸進,從小件到大件...
“我個人偏愛拉坯時即興產生的肌理或造型,相反不太喜歡官窯器特別對稱、非常薄、線條沒有絲毫手工痕跡的精致美,我覺得有人的動作、人的一些痕跡的器皿才跟人更貼近一些,因為器物本身就是人制作出來的。”
有厚度的東西,可以很強烈,也可以很溫柔。
在示范化妝土時,張琨老師用到了“情感表達”這個詞,他說,有厚度的東西,可以很強烈,也可以很溫柔。喜歡化妝土與黑土半交融的狀態。用手在坯體上涂抹、揮灑留下的印記反映了創作時的心態,手涂肌理,上釉與否均可,有不同的質感。
中國老式工具在韓國很受歡迎。
“剛去韓國留學的時候,帶了一只皮箱,里面除了幾件衣服,只有陶藝工具。光是修坯板刀我就帶了50把,大齒小齒的銼刀也帶了10把。不到半年,板刀就只剩下三把了,都被其他同學要走了,要之前還讓我幫他們銼一下(笑)。這些傳統工具是老祖宗上千年的經驗所得,也是陶瓷文化的一部分。”
《女人-Idol》2011
《幕后》
教育履歷:韓國國立忠南大學校 藝術大學 產業美術學科陶藝專攻 美術學博士韓國國立忠南大學校 藝術大學 產業美術學科陶藝專攻 美術學碩士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瓷美術學院 陶藝系 文學學士
名師講堂:張琨
編輯︱百陶君 微信號︱gfxc2016
文章來源:http://www.menmacho.com/2020/gsdt_0519/982.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