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19-11-23 16:57:22
《small sketch》Tomasz Niedziolka/德國
全文7500字,分5個章節,閱讀約需16分鐘
陶瓷,一直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幾千年來陶瓷一直伴隨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參與著普通人的生活,也見證著王朝的興衰。幾千年后,陶瓷依然是陶瓷,中國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產和消費國。但在我們曾經落后的那段時間里,一種對于陶瓷材料全新的詮釋出現了,他們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更注重超越技藝層面的探索。
這種對于傳統“黏土”的概念有著革命性改變的陶瓷作品,伴隨著現代主義的發展而在西方世界逐漸流行開來。這樣的作品和思想被籠統地稱為“現代陶藝”。
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并非沒有這樣的“現代陶藝”,只不過它一直藏在水平面以下,不太被大眾所了解,也沒有很好的流行開來。
從“陶瓷”到“陶藝”
中國陶瓷曾代表著最好的技術和最新的潮流,在世界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中無往不利大放光彩。傳統陶瓷無論是漢唐的青瓷、三彩還是后來的兩宋瓷器,元明時的青花瓷、釉里紅,以及明清的各種彩瓷、顏色釉瓷器,直到今天看來依舊是非常精美好看的。
然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燒制出高溫瓷器的國家,已經有近百年的時光不再能代表最頂尖的陶瓷技術和最新的潮流了。這其中當然有各種政治、經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現代主義”這個東西及其演化出來一切藝術形態都是從西方生長出來的,這東西和現代科學一樣,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沒能自行演化出來的事物。既然是別人搞出來的東西,別人又發展了一百年,那么在這條賽道上我們不占優勢也是正常的。
但中國并非沒有現代陶藝,也并非需要完全學習西方的思想甚至風格來發展自己的陶藝,因為“陶藝”也都是由“陶瓷”發展而來的,這種包含了更多工藝內容的藝術形式更需要豐富的經驗、歷史和文化傳統來支撐,這樣陶藝家才有足夠多樣的語言和方式來對泥巴這種百變的材料進行詮釋,從而創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中國許許多多的陶藝家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也在嘗試著從自身的文化傳統出發進行新的嘗試,所以“現代陶藝”在中國也是逐漸發展的,并非是從哪個時刻突然由西方傳入的,只不過我們常常只將受現代主義影響而產生的西方近代陶瓷稱為“現代陶藝”罷了。
宋代 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臺北故宮院藏
傳統陶瓷和現代陶藝在西方也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點來界定。有些人認為現代陶藝的開端是從1954年彼得·沃克斯在洛杉磯奧蒂斯美術學院創立工作室開始的,如果這樣算的話,那畢加索在40年代創作的“非傳統”陶藝作品又是什么呢?
所以西方的現代陶藝也是由從17世紀就開始模仿中國生產陶瓷的德國人、奧地利人,甚至是更早的希臘、埃及陶器演化發展而來的。
這么看來,中國要彎道超車也并非不可能。因為要比傳統,要比陶瓷歷史的豐富程度,沒有哪個地方能夠比中國有更多的內容了。
說到這里,我們先給現代陶藝進行一個簡單的認定:現代陶藝是以陶瓷材料為媒介,以個性化的方法進行表現,強調當代思想和哲學理念的,一種豐富的藝術形態。
《空間觀念/自然》 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1968)/意大利
前面講了那么多,現在我們來想想,除了特殊時期的政治經濟原因之外,為何中國陶瓷在變成中國現代陶藝的過程中發展得異常緩慢,而沒有像西方一樣有一段爆發式的發展時期呢?個人認為正是因為中國陶瓷的傳統歷史能夠提供的語言和方法太過于豐富了,從而限制住了我們能夠天馬行空快速奔跑的步伐。
為什么在西方國家里,美國的現代陶藝是最豐富多彩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不正因為他們是一個沒有傳統和歷史的國家嗎?就像喝酒,歐洲有上千年的白蘭地、威士忌...俄羅斯有伏特加,中國有白酒,日本有清酒。美國人啥傳統都沒有,但作為一個完全的移民國家他又啥都有,結果就誕生了雞尾酒,喝起來好像也很棒。
當一個藝術家擁有了優秀的基本創作技法并完整的了解了藝術傳統后,是否能夠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所見所學,在嶄新的道路上進行創作,就成為了他是否能做出厲害創新的關鍵。
廣東惠州 北京師范大學卓越實驗學校 陶藝教室陶藝設備、材料、工具來自百陶會
很顯然在中國這里,豐富的經驗、歷史和文化傳統成了一把雙刃劍,既提供著多樣的創作語言供后來的藝術家學習參考,又用強大的文化傳統和數不勝數的歷史作品禁錮著藝術家前進的腳步。所以即便我們沒有政治和經濟帶來的影響,也會在發展中國自己的現代陶藝的道路上比別人走得慢一些。
但中國最近十幾年來已經漸漸跟上來了,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了藝術的積極影響因素,陶瓷也逐漸發展為能夠表達更廣泛內容的陶藝,甚至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陶瓷歷史的國家,陶藝也開始和畫畫、音樂、舞蹈一樣走進了普通中小學教育中,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中。
你看,現在遍布各個景區和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陶吧,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創造流行
在現代社會里陶瓷已逐漸發展為陶藝,如果要進入一個快車道,大踏步地往前發展,就不能僅僅依靠藝術家、學者,大學和政府的努力了。在《陶藝降級》中我已經簡單地說到,商業和市場是促進陶藝快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不止因為市場確實很重要,還因為陶藝是一種稍稍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殊存在。
陶藝是一種豐富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的用途一直在不斷擴大。從普通的餐具器皿到花器擺件,再到雕塑裝置、環境陶藝;從小的陶瓷首飾、手機外殼,到結合木材金屬樹脂等材質的家居擺設,再到汽車內飾...甚至不僅只是產品或藝術品,陶藝也可以作為一項文化活動供大眾共同參與體驗。
陶藝已經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超級藝術形式,它是繪畫、是雕塑、是手工藝,甚至可以是火焰、是化學、是工業設計。陶藝形態日趨多樣化,個人創意豐富多彩,甚至只要是能獨立思考的初學者也能創作出非比尋常的佳作。
所以陶藝比其他美術形態更容易市場化,入門門檻很低,但創新的天花板卻很高,并且一部分陶藝作品作為可以實際使用的“純藝術”器皿,讓能夠欣賞它的人多了一份消費理由。又因為陶藝作品的實用性,較低的門檻,陶藝成了藝術門類中少有的可以作為普通大眾人際交往載體的藝術形式。大部分人消費得起,也用得上,如果大眾通過媒體或市場的教育能夠提升對于陶藝的了解程度和審美能力,那么陶藝的發展就值得期待了。
當今的消費市場上很喜歡用“爆款”來形容某種服務或商品受人追捧或銷路很好,更直白一點,爆款其實就是流行。近幾年我也注意到了一些爆款陶瓷產品,比如在故宮淘寶店里大賣的故宮陶瓷系列,比如因為蘇富比在2014年拍出2.8億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而大賣的十塊錢一個仿制雞缸杯,再比如因為小豬佩奇火了以后熱賣的“琺瑯彩山水小豬佩奇游春馬蹄杯”等等。這些陶瓷產品形成了談資,變成了廣為流傳的故事...
網紅小杯 “琺瑯彩”山水小豬佩奇游春馬蹄杯P.S 確切地說是釉上五彩或貼花工藝
藝術要想更繁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引領潮流。除了哲學、更高級藝術形式要引領潮流以外,藝術也應該要做到正確地引領那些好像不太高大上的潮流,這些能讓全民津津樂道的事情才是更有群眾和市場基礎的。
所以陶藝從業者應該主動地思考如何創造流行,這很關鍵!在人人平等的時代,藝術除了要追求更進一步的高級,也要注意更通俗的喜愛。在陶藝領域創造流行并不一定非要是作品或產品形態的,也可以是體驗、是活動。比如最近抖音上很流行的迷你指尖拉坯機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一件事物流行開來了,就代表它能夠讓更多人產生共鳴甚至共識,就意味著它又一次教育了市場并開辟了一小片新的領域,當然也就意味著一門好生意和背后的利潤。
剛需之上,愛好最大
陶藝發展需要創造話題、故事,需要創造流行。不止陶藝,其他所有脫離了基本衣食住行等剛需范疇的事物,想要發展也都需要創造流行。要講清楚陶藝作為愛好如何流行和發展,我們可以先說說攝影。
攝影作為一種愛好在中國流行起來是伴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攝影技術的飛快發展開始的。從早期的“傻瓜”相機到數碼、單反、單電相機,再到這兩年的“逆光自拍”、“50倍變焦拍月亮”,愛好攝影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攝影圈里的鄙視鏈都經歷了從少到多再到如今歸于理性的過程。
和陶藝一樣,攝影也是一種門檻很低,創新天花板卻很高的事物,只要你愛上了,就有買不完的設備,數不盡的比賽和展覽,有各種各樣的平臺供愛好者分享作品和心得,也會一次又一次的獲得點贊...像這樣的愛好就構成了一個可以無限獲得正反饋的閉環,在獲得快樂的過程中,愛好者也有不斷消費的需求。所以這個愛好所支撐的市場也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收益,持續發展。攝影人不是常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么?
陶盤 鹿児島睦/日本
陶藝也如此,作為愛好也有形成相似閉環的潛力。如果你做過陶藝,那你一定感受過自己捏的泥巴變成陶瓷拿在手里的歡喜;如果你做的作品足夠好,那你一定感受過拍照發朋友圈或是把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后得到收獲贊美的快樂;如果你收藏過瓶瓶罐罐茶杯茶壺,那你一定感受過向他人講述和炫耀你的藏品時的滿足。
作為一種愛好,陶瓷不像有些愛好那么個人化,它可以提升自己,充實生活,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被贊美”、“炫耀”、“占有欲”等心理層面的需求,并且因為悠久歷史和自帶藝術性,它天然比其它的愛好更“高級”一點。
陶瓷裝置 Cajsa Carlenius/瑞典
除了滿足上述心理需求之外,陶藝作為一種可親力親為并且在完成作品后有相當好的成就感的愛好,也是緩解心理壓力和疾病的一劑良方。對于“藝術治療”方式,我并沒有專業的學習和了解過陶藝在緩解心理問題上的作用,雖然不能很準確的討論陶藝到底對現在各種心理病癥是如何起效果的,但我可以講講我的親身經歷:
2014年初我經歷了一場非常嚴重的車禍,后續兩年里我一共經歷了六次不小的手術,雖然時間久了身體在逐漸恢復,但我依然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躁郁癥,看了醫生也沒什么效果。好在我本來學的是設計,在大學里我也一直喜歡動手做各種手工藝,在那之前我更多是做木工,而在車禍后的某一天我迷上了陶藝。后來一發不可收拾,到我讀研究生改學陶藝時,有段時間甚至一天十小時沉迷于陶藝,學得越深入就越喜歡,甚至在學校山下租了工作室買了機器和窯爐,從揉泥到配釉,從拉坯到燒窯,沉迷于玩泥巴不能自拔,結果把躁郁癥給“忘了”。
愛上陶藝并沉迷于陶藝之后,其它許多事好像都被忽略了,每天期待著開窯看見作品的快樂,每天都研究著怎么提升技術怎么玩出花樣。直到今天,生活的壓力和困難依然會常有,但我再也沒有過那種毫無理由的焦慮、失落和空虛了,也再沒有去看過醫生了。
陶藝大概有什么魔力吧,我覺得我感受到了玩泥巴的快樂,我的許多前輩、朋友和學生也都感受過這種快樂,我沒法準確地形容這種快樂的功效,可能因人而異,只有自己去體會才能明白。
紙窯活動現場 景德鎮
從愛好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應該要找到自己能夠在其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的一件事情去喜歡,如果這件事情剛好在現有的普遍文化認知下還是非常正向和積極的,如果有不斷提升和成長空間的,那就太好了。再如果這個愛好,還很容易和他人分享,甚至還有一定的實際用途,那簡直是人生一大幸事。對,我就是在說陶藝。
從市場的角度出發,陶藝作為一種非常豐富的藝術形式,必然也有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形態,活動課程、機器窯爐、釉料泥料、素坯模具、作品買賣、書籍媒體...如果有人想要一樣樣的把有關陶藝的東西全部集齊,那不比單反鏡頭的坑大得多了?以后會不會也有陶藝發燒友開玩笑說:“陶藝窮三代,燒窯毀一生”呢?
從創造流行到制造流行
陶藝作為一種并非剛需的藝術形式,想要流行起來得到更廣泛的發展,就必須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陶藝并把陶藝變為強烈的愛好,才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新發生。
“流行”不應該是愛好的前提,反而應該是先有許多人喜歡上了陶藝,然后陶藝才逐漸流行起來,這樣才是更踏實和健康的發展路徑。如果先是因為一些故事,一些熱點,讓陶藝火起來了之后再去培養愛好,很容易就會變成炒作。
比如建盞和紫砂壺,前些年在新聞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又是“日本國寶曜變天目”,又是“宜興紫砂壺大師一把壺賣幾十萬”。這些報道確實制造了流行,吸引了無數眼球,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愛好,但這其中大多數人不是糊里糊涂的跳進坑來花了冤枉錢,就是目的不純的想要通過繼續炒作賺差價。幾年過后雖然大眾都知道好的建盞和紫砂壺很值錢,但因為不懂行,或曾經受騙,人們再也不會蜂擁著花高價購買了。
曜變天目盞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一個通過炒作快速火起來的,沒有衡量標準,買賣雙方信息極為不對稱的市場,很快就會形成普遍的劣幣驅良,從而逐漸沒落。
況且,想要炒作,想要無端的創造流行,也并不容易。如果不是有專門的團隊用提前設計好的套路和大量的金錢去運作,一個新事物想要突然火起來只能全憑運氣,運氣這東西太虛無縹緲了,根本無法依靠。
所以流行不應該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要一步步的通過教育、宣傳,培養愛好,從而有的放矢的制造流行。
穩定可控踏踏實實地制造流行就是要做教育,但這里的教育并不是指學校里的公益教育,也不是要砸錢來教育市場培養用戶,而是應該通過創新的市場手段,既賺了錢也做了教育。畢竟上面我們也說了,陶藝不是剛需,只有通過良性的市場手段讓大家都有收益,也必須提升服務品質讓大家都覺得物有所值,才能做好陶藝教育。
首先來說說提升服務品質,目前大部分城市里的普通人能接觸到陶藝的地方基本只有街邊陶吧,而陶吧大多只能提供比較簡單的服務。顧客去一次和去十次能體驗到的內容幾乎沒有區別,就算其中有一些陶吧有六到十節的陶藝基礎班之類的課程,所能教的內容也還是非常少。
2019年7月 內蒙古達拉特旗/功夫小瓷 少兒陶藝課
就算是在藝術類大專院校里專門學習的學生,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非常全面的了解陶藝到底是什么,許多畢了業的甚至作品很精彩的創作者也完全無法脫離學校工作室或陶瓷產區的各種技術支持,雖然創作這件事并不需要技術上的面面俱到,但如果是做生意、做教育、做服務,那就應該提供完整的課程體系和配套設施。
不是沒有人想要學,而是沒有人能夠教。在我這一兩年的從業過程中,就遇到了許多對陶瓷感興趣的朋友求學無門。拉坯捏塑到處都能學到,但很多人不懂釉料,不會燒窯,不了解陶瓷歷史和各種風格...他們自己在創作中遇到了問題根本不知道怎么解決,于是被困在原地打轉,最終也就慢慢的被磨沒了興趣。
除了課程以外,不知道怎么挑選陶藝設備,買不到順手的泥料,網上買來的釉料燒不出別人圖片上的效果等等問題就更加普遍了。一個完全和美術圈子無關的外行愛好者,想要真正走進陶藝這個“低門檻”藝術的門里來,簡直難如登天。
百陶會浪潮系列電窯,已達到國際水平
其次我們再來聊聊市場和運營,市面上能提供這樣課程和各種技術設備支持的公司和組織并不是完全沒有,就我所知的大約有四五家這樣的企業或工作室能夠比較好地解決上面說的問題,還有一些企業或工作室沒有特別全面但也能提供一部分優質課程或比較好的技術設備支持。但他們要不然就是集中在景德鎮、德化等產區附近,要不然就是集中在央美國美等厲害的美術院校所在的城市,難得有兩三家全國性的企業,也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很大,根本不需要把服務做得太好就能夠賺得盆滿缽滿,況且對他們來說toB的生意比toC的生意做起來輕松多了。
陶藝的課程和服務,至少要能夠趕上現在城市里畫畫、書法、鋼琴、舞蹈、編程等這些類別的完善程度,才有可能逐漸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可以自己成長的愛好者或發燒友。不然陶藝還會是個長期粗放緩慢發展,停留在基礎階段的行業。光憑幾所好的大學和幾個集中的產區,完全無法覆蓋中國數以億計的中產人群。
制造,是一個工業上常常使用到的詞,意味著大量、集中、標準化等概念。在人口密集的中國,任何一個產業想要走出發展的初級階段,都必須要經歷“工業化”的改造。雖然在很多行業特別是文化藝術領域,“工業化”的運行模式常常是一個貶義詞,不管是音樂、電影,還是美術、文創,一旦和“工業化生產”沾上了邊,常常就意味著乏味、同質化、壓抑創新。
但陶藝在中國還遠遠沒有到這個程度,市場上根本還沒能穩定和大量的產生創新,所以我們應該乘著時光機回到其它藝術產業幾十年前的時候,用現在的社會基礎設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和精細化的運營來“制造”陶藝的流行。
陶藝浮出水面
前些年伴隨著體驗式經濟火起來的各種手工DIY活動,文旅項目甚至更早一點的各種文創園區,以及電商、直播、短視頻,都給陶藝帶來了流量,讓許多人知道了陶藝。各種培訓公司、加盟公司還有陶藝用品設備公司也都經歷了一波快速增長。
但這兩年來陶藝行業里個別的細分領域已經有一些小公司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以toC端服務為主的散布在全國各地的線下門店有許多已經出局。這其中有做體驗的陶吧,也有賣陶瓷產品的店鋪。他們在前兩年剛剛經過培訓加盟開業時候的那種市場熱度如今已經減退了很多,大家都玩過一次陶藝了,再去也沒有什么新鮮感,消費的動力就開始減弱。
但市場大環境并非全部往下走的,一些有水準有內容的陶藝活動、展覽、比賽,逐漸成了氣候,一些小眾的個性化的陶藝產品也逐漸開始被越來越多人喜歡。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的今天,像陶藝這種行業一定會不斷發展。
2019年10月 陶溪川秋集,百陶會組織的拉坯擂臺賽
今天的陶藝,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無人問津了,已經有很多人接觸過陶藝,聽說過陶藝,消費過陶藝。網上各種陶藝的帖子、視頻、文章也能收獲很多點贊和評論,美院畢業的獨立陶藝師也完全能憑自己有創意的好作品為生,陶藝已經逐漸浮出水面。
雖然比起美國和日本,中國人在“陶藝”上的平均花銷還非常的低,大多數人并不會花更多的錢去購買陶瓷日用品和藝術品,也很少有非美術背景的人能夠因為喜歡陶藝而學習并創作出精彩的作品甚至改行以此為生。但陶藝發展的趨勢是不斷上升的,中國的陶藝行業方興未艾,還有很多創新等著被挖掘,還有很多市場等著被開發。
陶藝行業里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此努力著,這幾年我也看到了很多厲害的藝術家,厲害的工作室,厲害的公司做出了很多創新,其中有一些甚至是驚為天人的,而我這篇文章里能講述的,實在是太少了。
陶藝是一個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所以也有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與之伴隨,其中的每個細分市場都還有大把的空白沒能被人看到,這篇文章僅僅涉及到了最末端直面普通消費者的一小部分。我在全國各地不斷奔波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這樣的普通陶藝愛好者,他們實際面對的問題亟待被解決,而我的所知所學也許剛好能幫得上忙。
關于作者:
豐子南
90后,深圳人
2016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建筑專業本科
2018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現代陶藝碩士肄業
2018 休學創業;景德鎮創辦個人工作室
2018 創辦深圳豐子陶藝術工場
*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關于第56期《陶藝家》撤除的說明
編輯︱百陶君 微信號︱gfxc2016
—科技成就藝術—
文章來源:http://www.menmacho.com/2019/xingyezixun_1123/874.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